2001年教育部成立「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以來,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修訂工作,便一向備受學界和社會爭議。[1]爭議形成的原因無疑相當複雜,和廿世紀晚期以後臺灣社會政治、教育文化的脈動可說聲息相通。對這段歷史感到興趣的學者或民眾,日後自可利用資料從事進一步的耙梳和研究,並且重建個中的原委、判斷其中的曲直。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爭議提出的起始時間多少反映,臺灣社會已經逐漸走出威權體制,並對免於恐懼的言論自由環境深具信心。否則,我們將很難想像,以往長期噤聲隱淪的若干臺灣學界人士或社會大眾為什麼會不遲不早地在臺灣史上首度政黨輪替後勇於公開表態、提出爭議。長期來看,我們也相信,只要臺灣的社會持續保持自由、開放的言論環境,不同形式的爭議無寧都可視為民主社會自我調整的健康常態,也都可能讓臺灣的高中歷史教學因此受惠而更趨健全。換言之,臺灣高中歷史教育的前景是否可能樂觀以待,恐怕仍然繫於臺灣社會政治體制與言論環境的整體發展。
------------------------------------------
[1]就此,可以參看教育部官方網頁刊載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專案報告(92.10.15)」: 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633。 (繼續閱讀...)
------------------------------------------
[1]就此,可以參看教育部官方網頁刊載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專案報告(92.10.15)」: 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633。 (繼續閱讀...)